中宏網北京6月18日電(記者 王鏡榕 視頻報道 張緯宇)6月9日,中辦、國辦發(fā)布《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聚焦“以集成之力提升政策效能,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黨中央解決群眾急難愁盼最新部署”主題,中宏論壇第六十二場在線研討會于18日下午圓滿召開。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黨委副書記、金融學系教授宋芳秀應邀出席論壇并作了主題發(fā)言。
以下是宋芳秀發(fā)言: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意見》,明確提出要推動民生建設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同時,金融監(jiān)管層也強調了普惠金融在保障民生中的重要作用,要聚焦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增強普惠金融的包容性、可得性,讓更多群眾共享發(fā)展成果。這不僅是對普惠金融的深切期望,更是對金融領域提出的新的時代要求。
金融作為資源配置的核心樞紐,在民生建設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普惠金融的使命不僅是普及金融服務,更要有力度、有溫度,精準響應百姓對疾病看不起、求學不愁貸、養(yǎng)老有保障、突發(fā)應急有人幫等現實需求。接下來,我將從四個方面詳細探討普惠金融在解決群眾急難愁盼中的功能和存在的短板,并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破解“急”:建立金融應急響應機制
“急”是指突發(fā)的、緊迫的困難,如突發(fā)疾病、突發(fā)自然災害、突失收入等。普惠金融應該急群眾之所急,在突發(fā)事件時伸出援手。例如,銀行可以推出應急貸款產品,如救急貸、快速放款貸等,用于解決災后重建、突發(fā)支出等問題;保險公司可以提供自然災害保險、疾病意外保險等,為群眾提供風險保障。
然而,在應對群眾“急”的需求上,普惠金融還存在若干短板。一是響應速度不夠快,多數金融機構尚未建立有效的應急響應機制,貸款審批流程復雜,無法實現快貸快放。二是產品匹配度不足,在災害等高風險的情境下,小微企業(yè)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風險較高,金融機構不愿意放貸,導致救急的金融功能作用不足。更為關鍵的是,災害保險和健康保險等風險保障工具在農村和中小城市普及率較低,很多群眾對相關產品缺少認知,即使投保,理賠周期長、流程復雜,也削弱了其作為應急保障的實際效能。
為破解這一難題,建議金融機構加快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簡化貸款審批流程,提高放款速度。同時,政府應加強對保險產品的宣傳推廣,提高群眾對風險保障工具的認知度和接受度,特別是在農村和中小城市地區(qū),要加大對災害保險和健康保險的普及力度。
二、破解“難”:密織金融服務基本保障網
“難”是指結構性、長期存在的難題,如看病難、融資難、上學難、養(yǎng)老難等。這些難題是民生底線問題,普惠金融必須覆蓋到并服務好這些領域。例如,金融體系可以發(fā)展信用貸款、供應鏈金融來緩解融資難;建立入學貸款等體系來緩解上學難;推動醫(yī)療保險和健康商業(yè)保險協同來解決看病難;開展養(yǎng)老金融創(chuàng)新來托底養(yǎng)老難等。
然而,普惠金融在解決這些難題時,廣度和深度尚有不足。在融資方面,盡管金融機構普遍開展普惠信貸服務,但目前仍有大量信用記錄不全的人難以被納入服務體系。在教育和醫(yī)療等民生關鍵領域,專屬的金融產品種類不足,以助學貸款為例,覆蓋面有限,額度較低,難以匹配高等教育的實際成本。在健康保險產品方面,創(chuàng)新滯后,保障內容單一,無法滿足家庭多樣化的醫(yī)療需求。在養(yǎng)老領域,個人養(yǎng)老金賬戶、長期護理保險等制度尚未完善,相關金融產品普及率低,稅率不穩(wěn)定,公眾接受度偏低。
為破解這一難題,建議金融機構加大產品創(chuàng)新力度,針對不同領域和人群推出更多專屬金融產品。政府應加強對金融機構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環(huán)境,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同時,加強對金融消費者的教育和培訓,提高其金融素養(yǎng)和風險意識。
三、緩解“愁”:金融托底群眾基本生活
“愁”是指生活負擔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例如收入不穩(wěn)定、住房壓力、失業(yè)等。群眾的愁大多來自就業(yè)不穩(wěn)、住房壓力等現實問題。普惠金融應該在穩(wěn)收入、降門檻、促流動上多下功夫。例如,通過再就業(yè)貸款、技能培訓貸等金融工具來支持靈活就業(yè);提供金融支持來發(fā)展保障房貸款等,緩解購房壓力。
然而,普惠金融在緩解群眾“愁”的層面仍存在不足。一是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金融工具對部分高風險群體支持不充分,融資門檻較高,缺乏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二是農村地區(qū)的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網點少、產品單一、費用高、數字金融接入弱,導致農村居民面臨金融服務可及但不可得的困境。
為緩解群眾之“愁”,建議金融機構加強對高風險群體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資門檻,完善擔保和風險補償機制。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qū)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金融服務覆蓋率。同時,推動數字金融與普惠金融的深度融合,降低金融服務成本,提高服務效率。
四、回應“盼”:讓金融擁抱美好生活愿景
“盼”是指群眾對更美好生活的期盼,如鄉(xiāng)村振興、綠色生活等。這些期盼背后是群眾對綠色、宜居、文化、養(yǎng)老等未來生活圖景的期待。金融可以推動綠色金融發(fā)展,支持生態(tài)建設、節(jié)能改造、新能源應用等;也可以支持鄉(xiāng)村振興相關金融產品,促進農業(yè)現代化、農村基礎設施提升和文旅產業(yè)融合等。
然而,在回應群眾對于美好生活的期待方面,普惠金融也存在供給不足的問題。一是綠色金融項目設計較少,面向基層群眾和小微企業(yè)的綠色金融產品和服務缺乏。二是文化消費、康養(yǎng)服務、鄉(xiāng)村旅游等領域的金融產品創(chuàng)新不足,缺乏系統設計和中長期規(guī)劃。三是低收入群體的風險識別和金融畫像能力仍有待提升,導致金融服務看得見但夠不著的現象普遍存在。
為回應群眾之“盼”,建議金融機構加強綠色金融和文化金融創(chuàng)新力度,推出更多符合群眾需求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政府應加強對綠色金融和文化金融的政策引導和支持,完善相關制度和政策環(huán)境。同時,加強對低收入群體的金融教育和培訓,提高其金融素養(yǎng)和風險意識,推動金融服務更好地惠及廣大人民群眾。
五、政策建議:構建多層次、有溫度、可持續(xù)的普惠金融體系
綜上所述,當前普惠金融在破解群眾急難愁盼方面仍存在一些共性的瓶頸問題。為構建一個多層次、有溫度、能持續(xù)、可落地的普惠金融體系,更好地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我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完善普惠金融基礎設施。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公共征信服務平臺,加強公共數據與金融數據的融合,推動多部門的信息共享。完善財政貼息和風險分擔機制,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成本。加強金融消費者保護體系建設,切實保障好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
二是促進數字金融與普惠金融深度融合。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qū)塊鏈等數字技術降低普惠金融各個環(huán)節(jié)的成本,提高服務效率。推動數字金融產品和服務創(chuàng)新,滿足群眾多樣化需求。
三是健全和完善風險防控體系。設立普惠金融保險機制,建設政策性擔保商業(yè)保險風控模型,構建三位一體的風險管理體系。通過多方合作實現風險共擔,探索基于場景的征信模式,改進貸后風險管理。
四是建立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的供給體系。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健全包含現代金融市場、保險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期貨市場、基金市場等在內的差異化普惠金融組織體系。推動產品和模式創(chuàng)新,設計更多貼近群眾需求的專屬金融產品。
未來,普惠金融的發(fā)展應以制度保障激勵供給端,以技術創(chuàng)新破解風控難題,以場景融入回應現實痛點。成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共同富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有力度的普惠金融保障群眾能拿到錢,有溫度的普惠金融保證群眾拿得順、用得好、還得起。這既是金融體系的升級方向,更是金融體系的責任擔當。金融領域應推動實質可得、價格可負、服務可感、風險可控的金融變革,向力度要效率,向溫度要滿意,讓金融真正成為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堅實支撐。
中宏網版權申明:凡注有“中宏網”或電頭為“中宏網”的稿件,均為中宏網獨家版權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必須注明來源為“中宏網”,并保留“中宏網”的電頭。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10120230012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21673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京B2-20171219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京)字第10250號
關于我們 中宏網動態(tài) 廣告服務 中宏網版權所有 京ICP備2023030128號-1 舉報電話:010-63359623
Copyright ? 2016-2025 by www.wenkujia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運營管理: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宏觀經濟雜志社